P2P(点对点)协议并不全是 UDP,但大多数主流高效的 P2P 协议倾向使用 UDP,这是有充分技术理由的。我们来详细分析。
P2P(Peer-to-Peer)是一种去中心化通信方式,多个终端(Peer)之间直接通信,不依赖中心服务器。例如:
协议层 | 传输协议 | 举例 |
---|---|---|
传输层 | ✅ UDP | WebRTC、BT DHT、QUIC |
传输层 | ✅ TCP | eMule、旧版 BT |
应用层 | 自定义协议 | Magnet 链接、区块同步协议 |
大多数家庭网络背后有 NAT(路由器),
TCP 建连接需要三次握手,很难穿透 NAT。
UDP 是“无连接”的,允许 NAT 打洞(UDP Hole Punching):
UDP 无需握手、无需连接管理,适合:
UDP 不负责可靠性,允许上层协议自行控制:
某些网络防火墙限制 TCP 端口,而 UDP(尤其 3478, 5349, 6881)在 NAT 和防火墙中通常更容易放行,特别是视频会议、VoIP、BT 网络。
UDP 缺点 | 补救方式 |
---|---|
不可靠(可能丢包) | 上层协议负责重传 |
无序、无连接 | 应用层排序与状态管理 |
更容易被丢弃或限速 | 用中继或 fallback 机制 |
🔁 所以有些 P2P 协议仍会在特定条件下使用 TCP:
例如:
问题 | 答案 |
---|---|
P2P 都用 UDP 吗? | ❌不是全部,但 ✅大多数高效实时场景倾向使用 UDP |
为什么用 UDP? | ✅ 便于 NAT 穿透,✅ 低延迟,✅ 高并发,✅ 可定制可靠性 |
什么场景用 TCP? | 文件传输、UDP 被封锁、可靠性更关键时 |